在眾多title中,當這個Media Planner的我,最狂妄自大、自以為事、最自以為了不起、最以為公司沒有了我便會結業、地球沒有了我便會停止轉動。沒有跨張,那時候我真的這麼想。咀裡仍算謙卑,腦裡卻因過份自信而變得自大。
25歲那年,蹺過Senior Media Buyer,由Media Buyer"躍"升為Media Planner,(今日回頭看,那是躍升,只是沒有了Senior Media Buyer這個職銜吧) ,我也是同期新人"冒"升最快那個,然後在4As訓練營獲獎。人事上,部門裡只有我一個是Fresh Graduate出身,年紀小,萬千寵愛,連其他部門的高層也很痛錫我;還有一大堆Media Sales圍在身邊,天天聽著漂亮說話;家境未發生變化,還是賺錢買花戴的年頭,體內的自大因子被放到極大。
在這樣好的環境,我不懂珍惜。只要老闆視線略為離開我,我便認為他偏心;上司給我意見,我認為他老土聽不進耳裡。然後,轉牛角尖,老是想公司有甚麼不好,老闆有甚麼不對,行業快要沉淪。越想越不對勁,我便遞上辭職信 (辭職還有其他原因,但牛角尖是重要一環) 。先不說這個轉變帶給我人生轉淚點,我又從不想留任會否成為Media Director,到今天我也欣賞那個衝動和勇氣,但我卻毫不欣賞,甚至討厭那個憤青Media Planner。
挫折和困難在後來發生,成名要襯早,挫折也最好盡早遇上。挫折給我經驗,累積下來,回望25歲的我。自大令我不懂珍惜,意見聽不進耳裡便原地踏步。其實,有這樣了不起嘛? 怎樣聰明醒目還不是畢業不足三年的"新人",老闆那有偏心,到今天還痛愛我,一起去旅行,我玩樂到半夜三更他還等我門;上司當年給我的意見,令我今天的出品有質素。
年紀越大、年資越久、職位越高,我越謙卑。離開第一份工作,看盡人事變動,發現誰離開公司還會運作,或許帶來一時三刻的不便,但三數個月後,便沒有人記起"那個誰"的存在。沒有那個人,公司還會運作、市場仍會變化,地球還會轉動。
25歲的我,必定討厭以上文字,認為又是一個老人家在想當年,認定話裡有骨,新年代有新思想,你那個老頭子還在說90年代。明明不是在說自己,還會對號入坐認定是針對自己。還好,30歲的我,明白了,喜歡找來前輩"問話",聽他們想當年,他們的經驗簡直是金錢,其實肯跟我分享才對我好(自己今天活到他們的年紀,肯聽抵教才多說兩句,其他的還不要浪費我時間),肯指出我錯處是良藥,漂亮說話才是毒藥。牛角尖鑽少了,mindset開放了,人豁達了。
25歲可以狂妄自大,襯年青,做憤青。但憤青不能當一世,因為最後suffer都是自己,而不是令自己憤怒的人(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