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因為電影在日本上畫,我才留意到這本2020年日本本屋大賞Top 1的作品,凪良汐的"流浪の月”。
故事本身已經偏離正軌,一個有孌童癖的19歲青年佐伯文,因為拐帶9歲女童家內更紗而被捕,15年後,這個女孩重遇青年,兩人發現15年為後,大家都想念著大家,大家都想跟對方—起。
故事有點變態?那就大錯特錯
這本書好看之處,就是指出理所當然的事情,其實不是理所當然,都只是每個人腦裡的既定框架。
例子1:
一句”我是為你好”,幾乎毀了這個青年及女孩的大半生,為你好,除了有為對方好的出發點外,還包涵對自己好的想法在內,那就是做一個好人的欲望。這個故事,就是”愛你變成害你”。
是更紗主動提出留在文家,那兩個月所謂的”拐帶”,其實並沒有世俗想著拐帶應有的情節,反之是兩人生命裡最美好的一章。只是世人以”框架”的眼光去設定情節。更紗想解釋,小時候被認為驚嚇過度,長大後被認定”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”,有理說不清。
“我是為你好”、”我擔心你”,更是更紗男友中瀨亮常掛在口邊,事實是,不論言語、態度及家暴,他都是對更紗最差,難道一句 “我是為你好”便如有通行証,不需理會對方?
例子2:
這不是愛情故事!
更甚的事,連基本愛情情節也欠奉
更紗和文,從頭到尾,都很清楚二人之間不是愛情
互相扶持、互相信守,不一定是愛情
例子3:
加害和被害,只要去到倫理層面,便被標纖為有罪。因為既定法則,每個人腦裡的基層反應,大家連去想深一層的氣力也省掉。
我從小就是小說迷,好看的小說總是欲罷不能、廢寢忘餐、不眠不休。近十多年少看書,近兩年重拾書本都是功具書。早前因為横浜流星新戲”線,畫出了我”年底上畫,在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發現原版小說,那便借閱,誰知一看便沉迷。這本”流浪的月”更甚,跟煲劇雷同,總是心思思。
近年都是看電子書,但”流浪的月”並沒有推出電子書,我便到書局買實體。我發現,對我而言,功具書電子及實體也可以,電子書可以劃線作筆記,容易翻查喜歡的句子,電子書會方便一點。小說不一樣,書香、質感跟小說非常匹配,拿著實體有其神韻,在小說而言,實體還是優勝。(可是,電子書還是優先)
數日前閱畢,現在仍回味中,After taste可長!
好書,推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