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次到倫敦了!
第一次,2004年,六日四夜,倫敦、巴黎雙城記,全趕景點
第二次,2014年,英國遊,留在倫敦時間不多,我總覺倫敦可有大量探索
第三次,2016年,連機程11天,全在倫敦,扣除機程及上課時間,足有四天半
英國人把倫敦在殖民地"翻抄’,街名、路牌、交通燈,連城市、道路規劃都"老番"。倫敦SOHO bar區跟溫哥華downtown有八成相像,bar區的Seymour Street連名字都一樣。殖民地必有的"Victoria",香港有Victoria Harbour、溫哥華我住在Victoria Drive、澳州有Victoria省,看到巴士去Richmond還以為自己身在溫哥華。大英帝國可曾是日不落帝國。
British Accent是這麼遠、那麼近,Royal帶來莫明親切感,英女皇是我自出娘胎就認識的慈祥長輩,雙層巴士、Tube跟香港舊巴士、舊地鐵八成相像,還有令香港人尖叫的"電話亭"及"郵筒"。今次特別以BNO入境,十幾年來國藉一欄再次填上"British",小時候問老媽為甚麼中國人填"British"。BNO就是代表殖民地下出生及成長的金"香港人",我是要做"真、香港人",而不是要做英國人。擁有BNO這個奇怪國藉只有350萬人,有減無增。
倫敦,有太多好玩的地方,往後再錄,四天半並不足夠。
對不起,我在北京找不到以上感覺。香港由英國人撫養成人的,這是歷史,不爭的事實。香港是右軑車,去英國最大好處是三腳插及220V電壓。Well,我中學時是"愛丁堡獎勵計劃"成員
請即like"在途上"的Facebook及Instagam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aulayangpage
Instagram ID: paulayang